“半条被子”:“红”了沙州村“火”了好日子
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山岭陡峻、四面环山的汝城县。汝城县里,“包裹”着一座0.92平方公里的瑶族村落——沙洲村。一个多世纪前,红军长中三位红军女战士,在这里给老百姓留下了半条被子,“红”了这座美丽村落。
9月16日下午,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总来到这里,重温“半条被子”故事,嘱托乡亲们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总的到来,乡亲们很激动。这些年,他们的家乡,已经依托红色资源成功摘掉了穷帽子。未来,依托红色资源,他们还将过上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前些年村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十分不便。我们村后山2000多亩水果林,四季能产各种香醇爽口的水果,可是,生产技术落后,水果产量低。交通不行,最好最新鲜的当季水果走不远,也卖不出好价钱,只能看着很多水果生生烂在果林里。”“半条被子”故事主人翁徐解秀的孙子——在村里任职二十多年的老干部朱分永,曾如此“忆往昔”。
“我的土菜馆和农家乐生意都还不错,加上在景区当保安和蔬菜种植的收入,现在每个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徐解秀老人的另一名孙子朱小红,则在不久前,坐在自家土菜馆门口,乐呵呵地和科技日报记者“聊今朝”。
从“往昔”到“今朝”,真就应验了徐解秀老人一生都挂在嘴边的那句“名言”——跟着党走,好日子在后头。
朱小红家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收入微薄,上有老弱多病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娃,家中最值钱的,便是一辆拉菜用的三轮车。
近年来,汝城县打响“产业为王”大会战,全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全域旅游等3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10条产业链。沙洲村土地少、人口少,大规模种植显然不现实,村里根据专家意见,尝试着走“高、精、尖”水果种植,以及发展“清洁能源、红色旅游”综合一体休闲农庄的道路。
朱小红就是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和“人人有技能”培训计划的受益者。曾身无一技之长的他,加入了厨师技能培训,开起了沙洲村第一家土菜馆。除了餐馆和农家乐经营收入,他还有景区工作工资收入、特色农业种植收入,日子就这样富了起来。曾经的贫困户,今天已是村富户。
在沙洲村,“往昔”已不复。路好了,水果不再烂果林里;专家来了,产量提高了,果也更甜了;电商平台起来了,水果不再愁销路。其实,果香也不怕村子深。现在,村里不断有外地商户前来寻水果货源,甚至这些货源还“手快有手慢无”。
2017年,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两年后,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0万人次,是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半条被子”火起来的,还有毗邻红色旅游景区的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这一示范基地,总建面1500亩,种植有黄金奈李、猕猴桃、小黄姜、白毛茶等各类品种,探索了各种助力脱贫的帮扶模式。
猕猴桃产业扶贫基地,种植有猕猴桃240亩,以“支部+合作社+精准扶贫户”模式,引导沙洲等4个村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小额信贷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帮助当地327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500元,并为4个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各1万元;小黄姜推广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11户农户入股,预计平均可助力每户农户每年增收8000元;白毛茶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白毛茶220余亩,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60户农户,助力户均增收8000元/年……
如今的沙洲村,已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去年底,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0元,比2014年增加86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到40余万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