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经典传奇兵器“飞毛腿”导弹

  不久前,在纳卡地区冲突中,亚美尼亚使用了“飞毛腿”战术导弹对阿塞拜疆边境的军事据点和城镇进行了“报复式打击”,这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的消息。

  “飞毛腿”导弹的问世,源自于二战时纳粹德国研制的V-2型导弹。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凭借得自于德国人的导弹样品、技术图纸、工艺装备和大批技术人员,于1957年研发成功一款代号为R-11的近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北约代号为“飞毛腿”-A,在1965年其改进型号服役,被北约命名为“飞毛腿”-B,后来在80年代后又出现了几个新的改进型号则被称之为“飞毛腿”-C和“飞毛腿”-D。所以,现在它可说是一大类导弹的统称了而不是一种导弹的型号。

  以“飞毛腿”-B为例,该导弹长度为11.164米,弹径为0.880米,翼展为1.81米,发射时起飞重量5.9吨,燃料部分重量为3.7吨,弹头重达1吨,可携带约860公斤的,有效杀伤半径约为150米,最大射程达到3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500米,导弹弹头可分为常规弹头、化学或核弹头,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制导。

  苏联不但自己装备了飞毛腿系列导弹,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如东欧各国、朝鲜、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都有装备。

  “飞毛腿”出名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爱国者”大战“飞毛腿”的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飞毛腿”凭借重达990公斤的弹头,射程达300公里的距离,使其既危险又具有破坏性。但是,它的准确性太差,最终与目标的偏差可能会达到400多米,因此与精确打击不沾边,所造成的破坏力并不大,除有少量的物质损失之外,主要是给美军带来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一句话,只能吓唬人。

  目前,装备“飞毛腿”的有数十个国家,并且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具备对该导弹的研发技术,且其研发的成本的技术门槛相当低廉。“飞毛腿”就如同其名字一样,飞快地扩散到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