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光催化之父”投奔中国引日本国内一片哗然他为何来中国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搬运必究!
在一个平凡的东京家庭里,1942年3月10日,藤岛昭诞生了。那个年代,资源有限,生活紧巴巴,但藤岛昭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让他接受教育,艰苦支撑。在这个家庭中,他变得聪明而懂事,专注于学业,与同龄孩子截然不同。
他的勤奋与成绩同样出类拔萃。在18岁升学考试中,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横滨国立大学,这是日本顶尖学府之一。在大学期间,他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才华,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众多奖项,并被推免为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藤岛昭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他开始刻苦钻研化学领域,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在毅力和多方面努力的支持下,他年轻的时候就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荣获多个荣誉。
随着硕士学业的结束,他受到了众多知名公司的邀请,但他拒绝了这些机会。1966年,他获得导师本多健一的推荐,进入了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的成就令人瞩目,成为本多健一的得意门生。
然而,在1967年的一个夏天,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一切。藤岛昭不小心将二氧化钛置于水中,而太阳光的照射导致周围产生了气泡。这一现象引起了本多健一的兴趣,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是太阳光引发的光催化现象,为光催化领域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藤岛昭的成就被推向巅峰,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上,引起了全球化学界的广泛关注。光催化的应用不仅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新思路,还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藤岛昭虽然未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的地位在科学界得到了认可。
1975年,他受聘至东京大学担任教授,同时也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中国科学家对他的研究充满兴趣,邀请他前往中国交流。尽管当时中日关系不友好,藤岛昭还是决定前往中国,他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科研热情和求知精神。
初次来到中国的藤岛昭被北京的活力和科研态度所震撼,中国科学院为了方便他的科研工作,申请了一辆专车供他使用。他与中国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担任教授期间,他培养了40多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三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在生活方面给予支持,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刘忠范是他最多帮助的学生之一。刘忠范希望继续研究,但当时中国的科研设备有限,他求助于藤岛昭。听闻此事,藤岛昭不惜搬空东京大学的研究室,将仪器运送到中国,帮助刘忠范继续科研工作,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然而,尽管他的帮助,藤岛昭的科研项目在日本受到挫折。日本政府拒绝了他的项目经费申请,导致他不得不寻求资金赞助。但资本家们不愿承担风险,拒绝了他的请求。在外界因素的压力下,他的科研项目不得不中断。
正当他走投无路时,他的学生刘忠范向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中国政府在科研领域投入巨资,经济蓬勃发展,这使得藤岛昭有了新的选择。他决定前往中国,继续他的科研工作,尽管这一举动在日本引起了争议,他被指责为卖。
2021年8月30日,藤岛昭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并获得了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他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已经81岁高龄的科学家依然活跃在科研的
藤岛昭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科研领域,他还展现出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他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还为解决生活问题伸出援助之手。面对那些因学费问题而苦恼的学生,他慷慨解囊,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学业。他甚至自掏腰包,在东京大学附近购置了房屋,供中国留学生居住。他的关怀和支持,让许多中国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帮助。
特别是刘忠范,他是藤岛昭帮助最多的学生之一。刘忠范在面临科研难题时,向他的老师藤岛昭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