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日本科学家抱团来华被骂叛徒也要为中国卖命原因值得深思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有望冲刺诺贝尔奖的日本精英大脑还在不断流失。报道指出,出走的智慧力量大都流入我国。十年来,已有超20000名日籍科学家投奔中国,其中就包括“光催化之父”藤岛昭、“纳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等“国宝级”院士。
日本虽是人口小国,但科研能力一直是其骄傲的资本。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日本已经培养出28个诺贝尔奖得主,在数量上是亚洲第一、世界前列,足以称得上是“科研大国”。
然而,近几年日本科学界却走上了“下坡路”,不仅大师频出的风光不再,连冲刺诺奖的种子选手也开始不停出走:
2012年,“纳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教授与北京理工大签约,成为首位在中国全职工作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曾获日本天皇奖,被寄予冲刺诺贝尔奖厚望的脑神经科学家御子柴克彦,也宣布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2021年,研发出全球首例靶向泵活线粒体的抑衰补剂“Pyrrovital(音译 派若维)”的Bioagen团队,历经重重关卡,才将其成果搭上我国京JD东等平台渠道。同年, “光催化之父”藤岛昭又带着整个团队来到中国,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帮助中国发展半导体行业。
国际因此“炸锅”,日媒文章《为什么科学界重量级人物都流向中国?》更是“火上浇油”,其中数据显示:10余年间,已有超20000名日本科学家自愿为中国科学事业做贡献。日网友再也坐不住了,怒斥:“这就是出卖祖国!”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中国,藤岛昭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高情商”回应:“在中国获得了科研自由与更多支持。”这番话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上万名日本科学家不惜背井离乡的原因——日本能给的支持更少。
不止是他,日本工程学家上田多门也表示,自从签约深圳大学,终于拥有了以前日本研究所买不起的试验设备;上述“派若维”研发团队同样表示,尽管其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日本时却仍然一度因经费不足而推进困难。来到中国后,其线粒体提升科技获得了更多关注,基础版成品在京JD东平台获得数万用户支持,才终于有经费投入后续研发。本需5年才能问世的Pro型“派若维”,仅2年就在我国上市。
今年日经中文网再次揭露,如今的日本,不仅诺奖后备力量仍在流失,剩余尖端人才数量也仅剩2014年的一半,且高质量科研成果更是比过往减少了20%。而曾经并未被日本放在眼里的我国,却成了这些游离科学家的首选栖息地,让他们有条件取得更多成就,实现双方互惠。
如前文所提福田敏男来我国任教后,带领学生造出首个纳米机器人,我国也因此在该领域领先全球。而线粒体科技“派若维”在我国上市,也使我国抑衰赛道在两年之内从0发展至51亿市场规模。国内外不少券商都认为我国将从这片蓝海中获得巨大收益。毕竟,其在《Cell》论文中表现出的减缓30%老化进程潜力,连马斯克母亲都十分关注。
这些都绝非日本愿意见到的局面。于是今年,日本提出“精英大学”战略,计划每年向少数几所顶尖大学投入20亿美元,用于扶持高校科研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将近20年的时间里,在各个国家都在逐年加重科研的背景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却约等于“0添加”,纯靠其本土科学家“用爱发电”。而近年来日元贬值,日本经济规模不断萎缩,能从钱包里掏出几个子来,已经是破天荒,这一计划能否长久持续也成问题。
对于此举是否能一改流失颓势,《自然》杂志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也为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日分析人士认为,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倾斜向某几所高校,这或将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更穷”。若如“派若维”一类小众成果又因缺乏资金而再被埋没,只会寒了科研人员的心,加速流失。
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此前报道中也承认,大流行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视中国为”科研的梦中情地”。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都说栽下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也许,正是因为我国早就着手栽树,逐年增加科研投入,尽全力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现在才能超越日本成为虹吸人才之地。
虽然日本已经采取行动,但从如今趋势来看,大批日本科学家已经失去归属感与成就感,流失情况短时间内或许难以得到太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