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界的AK-47二战后唯一实战的弹道导弹——飞毛腿
1988年2月29日到4月21日,在旷日持久的两伊战场上,爆发了一场长达52天的导弹袭城战,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导弹袭城战,也是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动用弹道导弹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效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而双方在这次战斗中用得最多的导弹就是飞毛腿导弹。
袭城战期间,伊拉克方面共发射了189枚飞毛腿导弹,导致40座伊朗城市被炸,1700多人死亡,8000多人受伤,数千栋楼房和建筑物被毁,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伊朗维系战争的决心迅速动摇,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让伊拉克实现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在此次袭城战期间,虽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B型导弹,但其战果和影响则大为逊色于伊拉克。
实际上,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两方的飞毛腿导弹根本就不一样,由于德黑兰距离伊拉克边境500千米,从伊拉克西部再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距离约570千米,而飞毛腿-B导弹射程只有300千米,于是为了自己的导弹能从容攻击这两个传统对手,伊拉克于198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对飞毛腿-B导弹进行了改进。
所以能对德黑兰等较远目标实施攻击的,实际上是经过改进增程后的“侯赛因”导弹,这个改进也很好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三弹并两弹射程翻一番,即用三枚飞毛腿-B型导弹生产两枚“侯赛因”导弹,改装时将一枚飞毛腿B导弹的氧化剂储箱和燃烧剂储箱一分两半,将其分别注入另外两枚导弹的氧化剂箱和燃烧剂箱,于是导弹最大飞行时间从约309秒延长到了425秒,可这也导致了其命中精度由300米降至500米,但这种精度下降对于大规模导弹袭击来说无关痛痒,值得一提的是,“飞毛腿”导弹因为价格低廉,技术要求不高,实用性强,被称为“导弹界的AK-47”。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50年代研制的一种近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是德国V2导弹的仿制品,有AB两种类型,可装配常规弹头和核弹头,采用车载机动发射飞行,于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进型,1965年服役,但苏联自己则从1980年起就用新一代固体机动中程导弹SS-23替换了飞毛腿-B导弹。
飞毛腿-B导弹弹长11.164米,弹径0.88米,翼展1.81米,起飞重量5.9吨,推进剂重3.7吨,弹头重1吨,可以装860千克,杀伤半径约150米,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每秒,弹头类型为常规弹头或化学核弹头,圆概率误差射程为300千米时约300米。
导弹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和地面设备两大部分,地面设备主要有运输、起竖发射。发射车车长12米,宽2.9米,高2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每小时。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地面测量车、指挥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测试车、消防车等。
飞毛腿-B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他可以在预先设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定点发射,从车队进入发射阵地,不计算车辆展开时间等,一切顺利的线分钟,也可在未经测量的发射阵地上实施机动发射,但准备时间较长,约1到1.5小时。
飞毛腿-C导弹弹长10.94米,弹径0.88米,有效载荷在单弹头情况下为700千克,弹头种类分为高爆弹头、化学弹头、子母弹头,推进方式为液态推进,射程500公里,60年代苏联对飞毛腿-B型导弹进行了改进,于是出现了飞毛腿-C型,其最大射程增加到500公里,但相应的圆概率误差也达到了700米,其他性能和B型基本相当。
1980年,苏联对飞毛腿进行了最后一次改进,发展出了最终版本,飞毛腿-D型的最终版本,从本质上看,飞毛腿-D是飞毛腿-C的改造版,比飞毛腿-C有效载荷轻,射程远,飞毛腿-D的有效载荷被减少到500千克,让射程达到了700公里。工程师将导弹的燃料和氧化剂仓扩大,并略微扩展了导弹弹体长度,飞毛腿-D的建造初衷就是为了出口给中东国家,直到如今仍在部分国家使用。
1973年开始飞毛腿-D出口到埃及、叙利亚13部、利比亚72部、朝鲜24部、伊拉克36部、也门6部、还向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国家出口了导弹生产线,其中的具体型号是飞毛腿-A型。
“飞毛腿”这个名字也被用来指经伊拉克修改后的版本,当许多导弹向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发射时,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据说成功的拦截了导弹,但许多评论家声称爱国者导弹的作用被严重夸张了,实际上有85%的失败率,这些导弹是伊拉克最有危险性的进攻性武器之一,伊拉克自身发展了4种改型飞毛腿导弹、飞毛腿威力大,偏差小,最重要的是便宜,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小型国家趋之若狂,总结一句话就是该导弹便宜量大,性价比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