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代号飞毛腿俄军P-11与P-17导弹人称导弹之母
根据相关消息,目前世界上有30个国家(地区)装备有地地导弹武器系统。这其中,半数以上的导弹武器源于同一种导弹,它就是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导弹之母”的P-11与P-17导弹。
说起P-11和P-17导弹,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不过说起它的北约名称“飞毛腿”导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德国V-2导弹的基础上,首先研制出了P-1导弹。之后又在其基础上研制了P-2导弹,射程从270千米增加到600千米。两型导弹都在50年代初装备了苏军。
不过,虽说导弹是当时的新武器,然而问题不少,由于推进剂采用容易挥发的液氧,在实战中很难长时间处于战备状态。同时,导弹发射保障设施、设备,特别是推进剂的运输、加注和贮存设备等规模庞大,严重制约导弹的机动性和作战运用的灵活性。由于目标很大,导弹在作战中很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生存能力较弱。
1950年12月,苏联政府命令科罗廖夫的第1设计局研制新型导弹。在借鉴德国带燃料压送系统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地空导弹基础上,设计出少量、在加注状态下能长期保存的导弹,设计代号P-11。这型导弹可以说是苏联另一位导弹大师扬格利的第一个作品,他本人是高沸推进剂硝酸的拥护者。这种推进剂中的氧化剂在高温下沸腾,能够长时间让导弹处于战备状态,大大缩短战斗准备时间。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腐蚀性极强,而且偶然接触燃烧剂还会引起自燃。
而科罗廖夫是低沸推进剂的拥护者,因为液氧不腐蚀且容易生产,当然缺点就是冷却到低温的液氧变化无常,即便是在零下50度酷寒条件下加注,液氧与导弹接触也会沸腾。这造成了导弹储存时间有限和战斗准备时间较长。
由于两位天才大师观点无法统一,经常展开激烈争论,最终这位科罗廖夫设计局的副总设计师另行组建了第586特别设计局。
1953年3月,该型导弹第一次成功试飞,同年11月开始试生产。1955年6月,导弹开始批量生产并在7月13日装备部队。
与之前的两型导弹相比,P-11导弹是单级液体燃料导弹,采用新型火箭发动机和新型燃料。导弹常10.42米,弹径0.88米,翼展1.818米,最大射程270千米,发射重量5.5吨,配备常规弹头,弹头重约690公斤。这型导弹首次使用高沸点燃料,导弹加注后可以贮存1个月,实战能力明显增强。
1-弹头;2-环形燃料箱;3-环形氧化剂箱;4-氧化剂箱液体蓄压器;5-氧化剂箱;6-仪器舱;7-燃料箱液体蓄压器;8-燃料箱;9-环形压缩空气气瓶;10-液体推进剂主发动机燃烧室;11-稳定尾翼;12-燃气舵
考虑到最初的型号只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为了与美国的对抗,1954年8月开始研制可以携带РДС-4核弹头的P-11M,这型导弹在1958年4月1日装备苏军。
与之前的P-11相比,由于核弹头950公斤,因而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170-180千米,核弹头当量1万吨,圆概率偏差CEP为3000米,导弹长10.344米,弹径0.88米,翼展1.818米。
又称圆公算偏差,英语Circular Error Probable缩写为CEP,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用于表示导弹命中精度的度量单位。在有大量导弹弹着点的平面上,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画圆,其中包含50%弹着点的那个圆半径就是圆概率偏差。
随即,美国和北约组织将P-11导弹编号为SS-1A Scud,而P-11M则是SS-1B Scud A, Scud英语本意是指笔直、高速而平稳地运动,日后这个“飞毛腿”的绰号成为了这个系列导弹的代名词。
随着美苏在西欧军事对峙的加剧,只有150千米射程的P-11M导弹显然不能满足苏军的作战需要。为此在1957年P-11M导弹还没有正式大规模装备苏军的情况下,第1导弹设计局已经开始进行了改进工作,改进重点是提高导弹射程。1958年4月,苏联政府正式下令由第385设计局研制射程50-240千米的新型导弹,设计代号P-17,而之前P-11M导弹的改进工作随即停止。
P-17导弹是苏联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和攻关的结果,在外形和技术参数上与之前的P-11M导弹接近,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研制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两种导弹地面设备实现通用化,可以节约研制成本。
1959年12月,P-17导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1961年11月7日,装载在履带式发射车上的P-17导弹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引起世界关注。1962年3月,导弹正式装备苏军。
P-17导弹依然是单级液体、头体不分离的导弹系统。虽然外形与P-11M导弹相似,不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一种重新设计的导弹。它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控制系统和气动压力装置,发动机、推进剂和战斗部等都是新的。导弹射程超过设计要求,最大可以到300千米,圆概率偏差也极大提高,达到1000米左右。而北约随后将P-17导弹编号为SS-1C Scud B。
在P-17导弹装备部队之后,苏联多次对其进行改进,以便提高作战效能。期间,苏联还曾考虑将P-17导弹发射装备装载于直升机上、增加导弹射程、使导弹头体分离、在弹头上装备光学瞄准设备和末制导装置等,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试验。不过这些想法都没有变为现实。尽管如此,美国和北约组织还是将苏联研制过的射程为500千米的P-17导弹编号为SS-1D Scud C;将头体分离,导弹命中精度明显提高到改进型P-17导弹称为SS-1E Scud D。
虽然说P-11M和P-17导弹在结构和射程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然而由于两者在外形尺寸基本一样,所以美国和北约组织统一用SS-1和Scud来编号,所以经常让人搞得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P-11M和P-17导弹都配有核弹头,用于实施核打击,核弹头种类包括1万吨、2万吨、20万吨、30万吨和50万吨TNT当量几种类型。此外,苏联的P-17导弹还有化学弹头,主要是路易氏剂化学弹头和第三代神经毒剂VX化学弹头。为了满足出口需要,还研制了不同类型的常规弹头,比如整体式高爆杀伤战斗部(触地弹坑深1.4-4米,直径12米,人员杀伤半径50米)和集束战斗部(42枚122毫米高爆破片头)。按照苏军概念,主要用于攻击地方纵深内高价值目标,包括敌军导弹基地、主要军事集团、机场、武器仓库、战役指挥所、题录枢纽、后勤保障基地等目标实施打击。
苏军理论规定,射程小于1000千米的地地战役导弹、射程150-1000千米的战役战术导弹和射程小于150千米的战术导弹编入陆军,称谓陆军导弹部队。从上世纪60年始,苏军每1个陆军师通常都编有1个战术导弹营,集团军和军通常编有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而方面军则是2-3个导弹旅。
被美国和北约组织称为“飞毛腿”的P-11M和P-17导弹主要以导弹旅为单位,编入集团军与方面军。1个导弹旅一般有3个独立导弹营,每个导弹营12-18辆导弹发射车,每辆发射车配套一辆导弹储运车,备有4枚导弹。这样1个导弹旅有48-72枚导弹。
到1960年,苏联共有5个P-11M导弹旅,到1965年共有14个导弹旅。该系列导弹直到1989年才停产,1974年开始退役。1992年,俄罗斯军队还保留约550枚该型导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型导弹一直是苏联陆军主要远程打击火力,成为苏联近程地地导弹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当家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