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消失的车企;吉利几何合作华为车机;奇瑞“疯狂修补”智能化短板;动力电池
过去的一年,整个汽车行业都面临重大考验,疫情肆虐之下,缺芯少电、资金短缺、产能不足、新能源补贴退潮等因素叠加,让众多车企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展陷入了停摆状态,其中不乏一些曾经辉煌过的车企,如今也逐渐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在首款车型上市2个月后,自游家NV的准车主们没有等来新车交付,收到的却是新车无法交付的“噩耗”。
2022年12月7日,造车新势力品牌自游家发布“致NV用户的一封信”,官宣造车失败。公开信里写道,“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NV在短期内将无法交付,这意味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旅程还没有开始,就即将结束。”
资料显示,2018年,李一男创立了牛创新能源(NIUTRON)造车项目,自游家正是牛创新能源于2021年12月发布的全新汽车品牌。今年10月,牛创新能源宣布更名为火星石科技,随后发布首款车型自游家NV。
不过,由于火星石科技无法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该车型由大乘汽车负责生产,但大乘汽车已停产超过24个月且牵扯巨额债务,导致迟迟未能正常开工。
车虽然没造出来,但自游家也没有卷款跑路,还对意向用户们做出了一定的道歉和补偿。公开信里也委婉预告了这场造车创业的结局:“我们的产品可能短期内没有机会送至各位的手中了,未来可能也没有机会在我们的门店,像朋友一样面对面,请大家喝上一杯咖啡一起分享美好的人车生活了。”
这不仅仅是一款车出货失败,更是整个企业的轰然倒塌。两天后,组建于2022年1月12日的名为“自游家NV资讯情报站”的媒体沟通群也正式解散。
这样的曲终人散在过去两年间算不上罕见,于汽车行业而言,这只是又一个来去匆匆的新势力造车品牌,但于那些充满期待的消费者而言,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今的造车新势力,除了话题上的热度、风光和销量上的勉强支撑外,早已是危机四伏,无论是宣布上市后无法交付,还是交付之后品牌消失,都并不稀奇。“幸存者偏差”使得众多进入造车领域的人只看到几个品牌的风光无限,却不愿意回顾造车路上的一地溃败。
2022年11月3日,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菲克)向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申请破产。这也意味着,广汽菲克连带Jeep品牌将从合资模式中脱身并退出中国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菲克(时称广汽菲亚特)成立于2010年3月,由于广汽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后与标致雪铁龙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按照50%∶50%的比例合资组成,总投资约170亿元,总部设立在湖南长沙,先后生产菲亚特与Jeep品牌汽车。
广汽菲克破产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产品竞争力下滑导致,又因此前爆发的产品质量,与经销商矛盾激化等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致使品牌影响力严重受损。
数据显示,2021年广汽菲克销量已跌至2万辆,仅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而今年上半年,广汽菲克累计销量不足2000辆,同比暴跌85%。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未经审计)总资产为73.22亿元、总负债为 81.13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0.80%。
显然,广汽菲克资产已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此,广汽菲克申请了破产,而Jeep也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从2010年3月成立走到今天,广汽菲克经历过最初的蛰伏、后续的辉煌和落寞。作为一个二度入华国产的海外品牌,Jeep怀揣着誓要和中国市场保持同频的梦想,如今落得一地鸡毛。
2022年11月29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法院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的公告,这也成为宝沃的“二次破产”。
早在今年4月8日,福田汽车就宣布已经向法院提交了宝沃汽车的破产清算申请,当时宝沃汽车的净资产为负22.9亿,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并且在2021年度净亏损21.57亿元。此次正式宣告破产,其实也不过是4月份破产申请的最终结果而已。
相比其他品牌,宝沃汽车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品牌销量低迷。为了实现宝沃汽车进入高端市场的计划,北汽福田一直以德国血统的品牌来打造宝沃汽车的营销,重金投入,甚至喊出了“德系四强BBBA(奔驰、宝马、宝沃、奥迪)的口号。
不过,国内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单。2016年至2018年期间,宝沃汽车销量持续下滑,三年共亏损40.14 亿元,成为母公司北汽福田的巨大负担。
面对多年来持续亏损,北汽福田无奈选择出售宝沃以求自保。2019 年 3 月 18 日,新三板公司神州优车公告称,神州优车以 41.09 亿元拿到了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67% 股权。神州优车也成为了百年宝沃的新主人。
如今,伴随着 “神州系”的崩塌,宝沃汽车的正常运转也难以为继。2021年12月9日晚间,宝沃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相关资产被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查封,涉及账面财产价值22.09亿元。至此,这家自诩为 德系 BBBA、 德系四兄弟 的 德系 车企再次走向死亡。
2022年4月8日,广汽讴歌官方宣布,自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Acura品牌的现有产品。自2023年起广汽讴歌现有车型均将退市,不再售卖,进入中国市场16年后,广汽讴歌品牌结束中国之旅。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消息称,各地的讴歌4S店即将关闭,目前除了讴歌CDX和讴歌RDX这两款SUV车型之外,其余车型均因销量惨淡而退市。
讴歌是本田汽车于1986年在美国创立的高端品牌,在北美市场获得了成功,讴歌一直有心病,就是混不好中国市场。
讴歌引进中国市场不算晚。早在2006年,也恰碰品牌诞生20周年之际,讴歌宣布进入中国市场进口形式引进了ILX、TLX、RLX三款轿车以及RDX、MDX、ZDX三款SUV,不过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一直较低,销量不佳。
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广汽本田于 2016 年成立广汽本田第二事业,负责销售讴歌国产车型和型。同年 7 月,广汽讴歌首款国产 SUV CDX 正式上市。
事实证明,国产确实有助于销量的提升,2017 年讴歌在华销量为 1.63 万辆,创造了讴歌入华以来的巅峰。
然而,讴歌的问题仍然在于品牌知名度较低、产品更新缓慢等,这些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导致讴歌国产化后销量一直不愠不火。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讴歌在中国市场共销售新车 5762 辆,同比下降 48.6%,包括 2810 辆CDX 和 2952 辆 RDX,而同期讴歌在美国市场销量为 15.74 万辆。
今年前 11 月,讴歌在华销量仅 2007 辆,同比下滑 67.15%。在卖完库存后,讴歌再很难与中国消费者相见了。
2022年最后一个月,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劳斯·泽尔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斯柯达或将于明年退出中国,将整车制造迁往印度。
他表示,斯柯达可以考虑仅在中国销售汽车,而非同时在中国生产汽车。考虑到此前有传闻称斯柯达已经解散在华营销团队,研发团队也将解散的消息,斯柯达以某种方式退出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作为大众集团的子品牌,斯柯达和上汽大众采用同一平台,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核心零部件也和大众共享,因此也被称为是“廉价大众”。
2005年斯柯达进入中国市场后,销量一路上涨,于2018年达到*34万辆。彼时,业内盛传“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斯柯达一度风光无限。但好景不长,2019年后,斯柯达销量遭遇滑铁卢。2022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仅有4万辆。
业内认为,斯柯达在华销量下跌与其定位模糊和外部竞争激烈有关。在上汽大众内部,斯柯达价格低于大众,但两者产品功能却相差不大,当大众品牌价格持续下探,不可避免挤压到斯柯达的市场份额,造成内耗。
外部环境上,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崛起,市场占比不断增加,以前靠着吃红利的二三线合资品牌日渐衰落,斯柯达之外,铃木、雷诺,再到菲亚特都已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此外,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像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新能源车企逐渐成为新能源赛道上的主要玩家,大多数合资品牌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尽管斯柯达在海外市场推出了新能源车型,但并没有及时引入国内,最终无缘下半场的比赛。
无奈之下,斯柯达寄希望于印度市场。不过,现阶段印度汽车市场主要以日韩品牌为主,它们在当地的品牌认知和市场份额都高于斯柯达。因此,斯柯达想在印度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今年5月份,“打造中国顶尖纯电超跑”的绿驰汽车遭上海市监管局吊销营业执照,原因 “毛骨悚然”: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6个月未开业或开业后自行停业6个月以上。至此,这个号称“融资100亿”的造车独角兽倒下了。
绿驰汽车成立于 2016 年 8 月,创始人兼 CEO 为王向银。王向银可以称得上是资深汽车人士,曾在福田汽车工作 17 年,历任福田汽车执行副总经理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从福田汽车离职后曾担任华泰汽车集团总裁。
王向银在绿驰公司成立后的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十分低调,很少发声。直到2018年1月,绿驰汽车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发布了首款纯电动豪华轿跑车天王星,但这款车型并没有投入市场,很快销声匿迹了。
在王向银的规划中,想要获得造车资质,他认为有联合制造、自主申报、购买资质这三条渠道,绿驰汽车要做的不是“互联网+汽车”,而是以实现智能汽车为目标,所以,他计划布局三个智能制造基地和一个智能定制中心,以此来支持这个目标。
2018年,绿驰汽车与“国家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55亿元在江西省九江市建立一个占地106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超级造车工厂”。在车型规划方面,绿驰汽车曾先后发布天王星、金星和绿驰 M500 三款概念车,但截至目前,绿驰并未量产过任何一款车型。
2019 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大批新能源企业陷入欠薪停产危机,绿驰汽车也没能幸免于难。年中,绿驰汽车被爆出欠薪的负面新闻,从2019年9月绿驰汽车开始拖欠员工工资,之后半年都没发工资,员工们屡屡投诉,但都得不到解决。
2020年3月6日,绿驰汽车最终败退,被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接手。这意味着,绿驰“卖身”国企,成为首个被国资收购的造车新势力,同时,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绿驰“起了个大早”但最终草草收场。
被国资接手后,绿驰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核心团队全部被踢出局,直到今年5月公司执照被吊销,绿驰汽车最终也没有“跑”出来。
遥想绿驰汽车曾经何等风光,创始人王向银被誉为“汽车界大佬”,公司号称“融资100亿元”的造车独角兽,谁能想到最终会以吊销营业执照的“奇葩”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12月4日,阿里拍卖官网显示,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发布一则拍卖公告,标的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的汽车生产线亿元。
除此之外,在天眼查上还能看到观致汽车的风险信息已经达到了2066条,自身风险超过999条,被上海、咸阳、广州等多地方人民法院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想必不少80后、90后应该还记得在《爱情公寓》中看到观致,作为当时超级IP的代表作之一,能在《爱情公寓》中投放广告,属实令人眼前一亮。只可惜,在2022年,这家企业几乎要在市场上消失了。
观致汽车成立于2007年,是奇瑞汽车孵化出来的“高端”品牌,也是国内最早进行品牌向上突破的自主高端品牌之一,此后观致被大举进入汽车业的宝能集团相中并收入麾下。
宝能进军汽车行业始于2017年3月,并于2018年年初购入观致汽车51%的股权,成为观致汽车控股股东,还购入长安PSA。宝能汽车豪掷百亿购入观致汽车、长安PSA后,虽然领导层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新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表现也不如意,2018年到2021年,观致汽车的销量从巅峰的6.3万辆降至5200辆。
在宝能规划的汽车蓝图中,观致汽车是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最终未能将其盘活,如今观致汽车产线被拍卖,也标志着宝能的造车梦正走向终结。
自今年6月,宝能汽车内部开始拖欠薪资后,截至目前宝汽员工只拿到了6月份工资的20%,7月份工资仍旧被拖欠。被拖欠资金的还有众多供应商,6月开始,就有供应商无法拿到应被兑付的款项。
随后有媒体报道,宝能汽车开始全国范围关闭门店,并扩大裁员规模。宝能集团深陷债务危机,这为观致汽车的发展再添变数。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2022年对于边缘车企来说无比艰难,虽然它们大多数都经历了破产浪潮,但还有一些找到了生机、焕发活力。
不断有新品牌加入,也就不断有老品牌“黯然退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车企虽然仍在砥砺前行,但却已经发生了“质变”,再也不复当初模样。
2001年的冬天,任正非写下了一篇被传为经典的文章《北国之春》,文章里说到,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趁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改造,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
二十年后的2022年,很多汽车企业与当年的华为一样,在暴风雪里过寒冬,但它们中的大多数没能等到春天的来临。
从手动挡到自动挡( 白瞎了我的c1驾照了 ),从后视镜到 360 度全车影像,都是为了让新手司机们能快速上手,增加驾驶舒适度的尝试。
甚至有车企目光长远地选择深耕自动驾驶技术,毕竟,等 L5 级别的技术成熟之后,任何新司机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不过,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随着车子的更新换代,新手上路的难点竟然最开始从单纯的驾驶难题,转移到车子一些功能的使用上。
这种复杂的功能集合和驾驶难度的加剧、甚至是驾驶习惯的改变,督促着各家车企去做减法,降低车主们的学习成本。
你瞅瞅隔壁的问界 M7,凭借着一套鸿蒙车机就敢挑战行业天花板,直接进军最难啃的中高端车市场,竟然效果还不赖。
而最近新出的几何 M6/G6,更是用最少的钱搭载了鸿蒙智能座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成为同价位( 10~20w )里新手用车领域嘎嘎乱杀的选手。
搭载了鸿蒙系统的几何拥有了”可见即可说”的功能,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告诉几何的语言助手小何同学。
如果感觉车内空气不好,对小何说一声,打开空调和空气净化,顷刻间清新的凉风席贴面而来。甚至在接下来的 90s 内都可以连续对话,不需要重复唤醒。
当你驾驶几何时,车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随着开车时间增长,操纵感可以稳步提升。
车头遇到障碍物时,几何会自动开启名为“上帝之眼”的540°AR全景影像,为你提供全方位的观察视角。
事到如今,汽车这个发展了上百年的产品,才真正开始从原来纯粹的 “ 工具车 ” 向我们理想中的 “ 智能车 ”演进 。
当然如果上述的智能化都是在为解放司机双手服务的话,那么几何汽车的贴心配备的HUD(抬头显示器)功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们的眼睛。
众所周知,新手上车的一个通病,就是东张西望。而新能源车的大屏,多屏,更是在行车时加重了这种负担。
HUD通过将车速、转速、导航等信息,集成在你眼前,从而避免驾驶者在低头的瞬间,失去对路况的掌控,造成事故。
但更惊艳的是,在最近一个汽车之家新发布的关于冬季新能源续航的测评中,几何更是在电池续航方面展露了头角。
通过 SEM2.0 超级能量管理大师,几何汽车分别从蓄能、节能、回能、控能、升能五个层面全面优化了电池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精确测量续航里程,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的问题。
还有上下两层的 LOFT 式储存空间,一来,预留出了放包的空间,其次,还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干湿分离。
而三辐式的方向盘,不仅照顾到女性用户的需求,尺寸偏小。而且连方向盘都增加了抑菌功能,实在是太细节了。
那么问题来了,电池用料一点都不含糊,用的是最好的车机鸿蒙,还配备了科技感十足的 HUD,这个配置就算价格再往上探,都很有竞争力了。
今年上半年,几何汽车贡献了吉利电车一半以上的销量,以同比294%的增幅,带着吉利新能源项目大步向前。
2022年前11月,奇瑞交出了一份颇具惊喜的答卷:完成112.73万辆销量,同比增长32.6%。这是奇瑞首次年内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辆,达到历史最佳;新能源方面销量也升至22.09万辆,同比增长147.9%。
不过从品牌来看,销量依然以奇瑞为主,负责冲高业务的星途品牌,前11月累计销量为46788辆,尽管同比增长46%,但相比领克近16万销量还是有不小差距。
新能源方面更是如此,销量在中国品牌中名列前五,但却没有一款20万元以上纯电动车型,且L2级以上智能汽车占比不足1%。
因此,在拿下更多销量后,奇瑞又开始要“冲高”了。有知情人士透露称,奇瑞汽车将要推出全新更高端新能源品牌,奇瑞希望利用此次新品牌发布,一方面完成一直以来的“冲高”梦想,另一方面要提高智能化水平。
这已经不是奇瑞第一次提出冲击高端市场。此前的瑞麒、观致、星途,不能说都失败了,但至少算不上成功。
与此前主要聚焦传统燃油车赛道不同,奇瑞新的高端品牌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赛道。“奇瑞想在星途之上打造一个‘星途’。”相关人士如此解释了品牌的定位,即类似于吉利在领克之上创立的极氪。此外,奇瑞新品牌旗下还会有增程式产品推出。
目前新品牌还未透露领头人,但有知情人士透露,不久前刚来到星途的金新或将在新品牌负责相关业务。
金新曾任北汽新能源品牌总监、爱驰汽车首席营销官兼品牌公关副总裁等职务。2022年11月,金新正式加入奇瑞星途品牌,出任星途营销中心执行副总经理,全面负责新能源营销板块相关业务。
产品方面,新品牌将基于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打造,或为此前公布的“E0X平台”。预计明年会先推出两款量产产品,分别是代号“E03”的C级四门轿跑车,以及代号为“E0Y”的中大型SUV,该车型包含增程式产品。两者都会在明年4月的上海车展亮相,9月陆续上市,售价约在30万元区间,计划明年底开始交付用户。
销售渠道上,新品牌或依托奇瑞集团旗下直营团队盈丰,在全国打造几十家左右直营店,其他店铺则通过加盟方式实现。
智能驾驶方面,与外界预设不同,新品牌并不使用华为产品。在智能座舱上,全部选用奇瑞自研产品;在智能驾驶上,则是先采用供应商系统,再逐步转换为自研产品。
“轿车产品会稍早于SUV上市,辅助驾驶上使用供应商的L2级系统。”上述知情人士介绍指出,“SUV产品则或许可以直接用上奇瑞自研的辅助驾驶系统”。
新品牌几乎与华为没有关系,唯一关联大概是在同一个智能电动平台下打造。“新品牌的两款产品几乎与华为问界的两款产品同时上市,价格上可能会稍微比后者便宜一些。”上述相关人士称,新品牌与华为打造的产品是合作竞争关系。
今年9月,在“瑶光2025奇瑞科技DAY”上,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就曾表示:华为与奇瑞有非常大的合作项目,很多车型由奇瑞设计制造;12月中旬,奇瑞、宁德时代与华为签订了合作协议。
根据相关人士透露,在与华为的合作上,奇瑞规划了两条路线。第一种是HI模式,主要是在星途品牌新能源车型上搭载华为智能座舱等;第二种是华为智选模式,这种模式类似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方式,在奇瑞全新智能电动平台下打造,最终将利用“问界”品牌对外发布。
赛博汽车根据上险量数据统计,2022年11月,奇瑞新能源车销量为11142辆,排名第10,但智能汽车(具备自适应巡航或全速自适应巡航,同时又配备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车型)销量仅为7辆,全部来自大蚂蚁2020款超能版,占比0.06%,在销量前十车企中位于下位区间,仅高于上汽通用五菱。
此前有观点猜测,奇瑞想要依靠与华为的合作来破除上述尴尬局面,但不愿妥协的奇瑞,最终还是选择自主掌握智能汽车“灵魂”。为此,奇瑞已陆续挖来了邬学斌和谷俊丽。
邬学斌为汽车圈资深人士,曾担任过奇瑞工程研究院车型发展部部长、北汽股份副总裁、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副总裁、宝能副总裁等职务,兜兜转转十余年后又重新回到奇瑞,目前为奇瑞智能驾驶业务“雄狮科技”掌舵人,负责推动奇瑞汽车向智能化时代发起冲击。
另一位“王牌”,自动驾驶领域专家谷俊丽也有着漂亮的履历表。其曾为AMD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特斯拉Autopilot机器学习高级工程师。后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8年底吴新宙离开高通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自动驾驶业务VP一职后,尽管两人平级,但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团队管理权实际上开始从谷俊丽转移至吴新宙。2020年3月,谷俊丽宣布因“个人发展及家庭原因”离开小鹏汽车。
时至2022年,在谷俊丽竞业协议结束后,有内部人士透露,她目前已经来到奇瑞研究院工作,与邬学斌平级。其中,邬学斌主要负责智能座舱业务,而谷俊丽则负责智能驾驶部分。
不过也有消息称,谷俊丽目前在奇瑞研究院的工作并非全职。或许是因为此前在小鹏汽车的经验教训,相关人士表示,谷俊丽在和奇瑞探讨,希望能够把奇瑞研究院独立出来,做成类似于“长城和毫末智行的模式”。
上述人士称,谷俊丽给“智能驾驶”系统起了新的名字。“不过目前奇瑞内部代号还没有改过来,用的依然是‘雄狮’”。
未来,随着奇瑞智能驾驶技术上车,以及与华为合作系列车型上市,奇瑞或许可以在智能汽车领域拥有一定线
翌年4月,奇瑞在北京举行战略发布会,正式发布“雄狮LION”智能化战略,包括“智驾”“智云”“智造”“智赢”和“智行”。
今年,动力电池行业可谓十分“热闹”。不只是蜂巢能源,头部企业几乎都发布了新品,比亚迪发布了CTB技术,宁德时代发布了麒麟电池,孚能科技发布了SPS电池技术。各家企业新品各项指标均提升明显,以体积利用率为例,今年产品基本都从50%+提升到了70%+的水平,新电池方案的整车续航也普遍“超800km赶1000km”。
对于今年产品异常“内卷”的动力电池市场,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品业务负责人王怿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由于目前市场依旧属于技术创新密集期导致的,这些技术迭代围绕能量密度的提升,具体路径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材料创新,用于解决电芯能量密度的提升,另一条就是结构创新,在空间利用率上去“做文章”,解决电池包体系能量密度的提升。今年行业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后者。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此前也曾公开过一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6480GWh(含海外规划),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等超80家电池、汽车、新能源领域厂商的248个项目,这还没算上SKI、LG、三星、松下等外资电池企业的新增产能。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产能过剩问题其实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王怿恺指出,未来两年,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等的优质产能依旧供不应求,而一些小型企业则会长期面临产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在行业规模效应下,需求还会逐步向头部企业聚拢,这种结构性过剩问题将表现得愈加严重。从动态的角度看,新能源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需求也在急速增长,行业并不存在严重过剩问题。
王子冬曾公开表示,在政府补贴政策以及高油价的双重推动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数字,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三分之一的渗透率是在透支未来市场需求情况下得到的,因此他判断新能源汽车市场接下来继续突破增长的难度较大,2023年增速很可能会下降,加上动力电池企业新建产能的集中释放,随之而来的是,动力电池供应会出现过剩。
不过,随着锂盐价格的大涨,以及第一批电池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蓝海市场正在逐渐打开。黄静雯向记者表示,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6年测算,第一批商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在今、明两年开始退役,2023年退役动力电池理论回收量有望超过30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50万吨。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种方法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在梯次利用回收模式下,废旧动力电池将在必要的检测、拆分、修复后流通至储能电池、消费电池领域,形成“车企—动力电池厂商—回收处理企业—电池厂商(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的大电池市场产业链条。
从签单规模来看,大全能源直追通威,后者年内累计签单144.22万吨多晶硅硅,合同总额达3574亿元。
今年7月,大全能源宣布拟投资60亿元,在包头市建设30万吨/年工业硅、20万吨/年有机硅,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工业硅,实现原材料自给。
大全创始人徐广福,今年已80岁,其初中毕业,从镇江的乡镇起步,干过农技员、工厂主管,在电气设备制造领域发家,历经数十载不倒。
2006年9月,大全集团举行开工仪式,宣布投资5亿美元,在重庆万州工业园开展多晶硅项目,其后,却赶上金融危机、光伏遇冷等多重磨难。
大全能源本来计划募资50亿元,实际超募15亿元左右。上市不到一月,父子俩即决定,发行30000万股,公开募资64.47亿元。
据透露,大全正采用向上一体化并横向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即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硅纵向延伸同时,向半导体硅料、有机硅进行横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