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口水仗背后: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升级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敬忠认为,愈演愈烈的这场争论在业内引发关注,这场看似围绕技术路线的争议,背后却体现动力电池行业正发生变化,标准提升,竞争加剧与两极分化等。
在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研发人员朴承晚(化名)看来,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交恶的直接原因,看似只是技术路线之争,实际上是市场及消费者对于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关注,以及头部企业间抢夺市场更加激烈。
近日,工信部组织制定了包括GB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内的三项设计电动汽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被批准发布,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份标准中删除了一些对于某一种实验的单体要求,并对于电池包及整体系统的安全测试要求进一步提高,强调电池企业对于电池及整车安全的主体责任作用。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在电动汽车的有关消费者投诉中,排名前三的问题均与电池质量有关,其中动力电池故障及安全隐患更是占据了近20%的投诉量。而普华永道的统计也显示,中国电动汽车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最大担忧,也普遍集中在以“三电”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安全层面。
而两家企业的这场争论,源自今年3月比亚迪在刀片电池的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段针刺实验的视频,并由此提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高于三元锂电池等竞争产品。
今年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回应投资者的提问时表示,刀片电池是宁德时代2016年量产的CTP结构创新概念中的一种,目前宁德时代的三元锂及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均具有通过针刺测试的产品,并提到“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疑似回应了比亚迪方面的说法。
此后,双方来来回回“交锋”多个回合。宁德时代方面于25日在发文称,由于电池层面有更优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单体电池针刺测试的实际需求已不复存在,并发布一条针刺实验的视频,回应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裁李云飞在其社交网站上发表“在电池在没有实现短路的目的下,针刺试验就已经失败”的看法。
安信证券新能源汽车首席分析师邓永康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难以说哪一方面的主张有所对错,一方面针刺实验确实能够对于某种特定情况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但也难以代表在一切情况下电池的安全水平,因此还需要有更多辅助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判断。此外,动力电池更多还是要看整体的技术水平及安全隐患的控制能力。
朴承晚认为,针刺实验此前曾被列为电池的测验标准之一,但由于该实验本身对于三元锂电池体系更加不利,因此在新的国标中去除了这项测试,但这并不代表这项检测本身一无是处,对于一些长期处于极端情况下的商用车或特殊环境用车来讲仍有较大的必要性,此外,需要国内的厂商在热识别、热检测等早起的安全隐患识别技术的配合,才能够使针刺实验不再成为争议点。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发生变局,特斯拉、大众等多家车企着手自产电池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间的竞争成为动力电池市场的另一个焦点。
根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共为20.4GWh,同比下降14.2%;其中,LG化学以27.1%的市占率跃居首位,相较去年同期激增117.1%,三星SDI及松下等外资电池企业的市占率也有所提高;同期,宁德时代的装机率从第一名下降至第二名,而比亚迪更是下降至全球第六名。
此外,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鼎盛时期我国市场存在150余个动力电池企业,而到了目前只有40家能够真正实现装机量,而装机量TOP10企业更是占据了近八成的装机量。这意味市场争夺更加白热化。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补贴退坡、标准的提高及消费升级的需求,使许多不具备技术储备的小型企业快速出局,剩下的企业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口水仗,是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较量,而竞争并不局限于这两家动力电池企业以及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种路线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LG化学、SK创新等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先后在我国获得“上市许可”,并开始逐步投入到国内市场。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三足鼎立”的代表之一,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之间也正在上演交恶战。
近期,LG化学与SK创新之间就技术人员的离职产生争议,由此LG化学将SK创新起诉至韩国及美国法院。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两者看似是“挖人”过程中起争端,但实际上两者的根本矛盾在于,对特斯拉、到大众再到现代汽车等这些“大客户”订单的争夺结怨越来越深,而疫情所导致的市场增幅放缓,从而会使头部企业间争夺优质客户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