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电池可以废旧 管理不能废旧
北京千余吨废旧电池被长期堆积,无人处理。国内很多地方存在类似局面。小小电池的背后,有政策调整,有认知误区,有管理失位,也有推诿和无奈。
多年来,鼓励回收废旧电池,一直是场和生活里的主流声音。很多家庭都养成了这个习惯,很多家长特意鼓励孩子来做此事,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
然而,事实上,国家早在将近十年前,就已经发文明确表示,“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而南孚、双鹿、长虹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购买电池,均属于这类电池。
换个角度来看此事:有关部门的一纸文件要求,过了将近十年时间,还没有让大多数公众清楚地知道,大家还在做着背道而驰的努力。这个局面,谁来负责?
然而,更复杂的局面是:虽然多数常用电池已达到了低汞或无汞要求,也就是说,回收它们毫无意义,但仍有一些达不到低汞或无汞要求的电池,需要被回收。这就存在着一个筛选的必要,也必然发生筛选的成本。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环保需要大义,也需要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环保要讲科学,也需要考虑经济现实性。而管理呢,它的含义也不只是定一个政策、发一个文件,而是要把政策传递到公众耳边、面前。显然,有关部门沿袭着我们很多部门的工作习惯发一个文件了事,不去关心这个文件的内容有没有被公众知晓。
废旧电池中要回收还是不要回收的筛选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用大白话说,就是得让干这活儿的人能挣到合理的钱,才会有人干这个活儿。问题在于,这个技术经济条件如何来达到?是靠政府补贴来达到,还是靠技术逐步成熟、市场逐步发育来达到?
环保部门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即便不是政府的手该做之事,也要讲清该由哪只手来做,并且思考一下,政府对此类环保产业可否有更精准的支持政策。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环保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个管理过程。公众主动收集废旧电池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这很不容易,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和引导大家用这种习惯去回收其他一些有必要回收的污染源。
那些达到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旧电池,虽然从避免有害性的角度来说,已不必回收,但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看,还有没有集中收集并妥善处理的可能?实现这种可能的技术经济条件,怎么能够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