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20年科研怪状:为何论文创新性越强越难发表跟风修修补补反而更容易发?
有人提出,现在创新性越强的论文,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反而更容易发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知乎热榜上的这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没错,从构建研究思路、做实验、论文写作,再到审稿、评议、决定是否发表,“创新”几乎贯穿一篇论文从酝酿到完成的始终。
论文作者自己的摘要和简介中要谈创新,编辑和专家的评议意见中也要看创新,发表之后,同行、读者的评价标准也少不了“创新”。
创新就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按理说,创新性越强的文章,应该更容易获得业界的认可,其论文也应该越顺利地发表,但实际上,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甚至正好相反。
经历20年的科研发现一个怪现象:创新性越强的文章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容易发表,你觉得呢?
知乎讲究“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从大部分网友的态度上看,对于第一个“是不是”的问题,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
其中有吐槽的,比如“ID:邵野”,他认为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你的身份不够高,所以你的创新文章不好发,大佬的就不一样了。
“ID:疯狂绅士”认为,这事儿确实长期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分学科来看,就不一定所有学科都适用。
然后第二家的审稿人表示,你这个名字过于高深,现在已经有评价这个体系的成熟方法(可能是看不懂这种方法),于是又被拒了。又换了一家投才算通过。
不过,除了吐槽向的观点以外,也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ID: DUCKWING认为。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现象。本身research paper就是金字塔构型,创新文章必然坐落塔尖,难发是正常的。
他举的例子是一篇关于电池创新的文章,发于化学顶刊JACS,通讯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John B. Goodenough。但此文几乎在圈内“臭名昭著”。
“电池界的观点是,如果通讯作者不是Goodenough,这篇文章会被直接拒稿。假设这篇文章不存在造假,那么电池界无法接受它的原因就是作者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发明了具有反常性能的东西,作者提供的理论支持基本被证伪,现有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
由此来看,一篇文章创新性越高,其理论和数据越有可能出现反常,如果需要证明文章确实足够solid,就必须花更大的精力去证明实验数据的可靠和数据的严密。
不过说起来,这也算是证明了“大佬的文章好发”了,毕竟这个文章被广泛质疑后,近年也没什么人再提了,大家还是给诺奖大佬留点面子,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惋惜,比如有评论里说Goodenough 老爷子是因为“老糊涂了”,才发了这篇文章。
一个网文套路或小题材,如果之前没有人写过,无名写手想尝试写一写,能火的概率是不高的。而一旦有成熟的套路被探索出来了,变成了热门题材,大家会一窝蜂的都朝这个方向写,“怎么写都有个基本盘”了。
“Grubbs拿诺贝尔奖的那份工作,就没有选择JACS,而是果断投给了OL,就因为OL审稿速度快,对学术观点更包容。对他而言,抢首发,尽快给同行看到自己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发表在哪反而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