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担纲为天宫一号供电 确保电池不
]在中国载人航天这个代表最尖端科技的领域,新一代科研人员渐渐崭露头角。今天战斗在““天宫一号””、“神八”等重大发射前沿的主力军,大都是30岁以下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全国为载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科研人员队伍不下十几万,80后占据了八成以上。
在中国载人航天这个代表最尖端科技的领域,新一代科研人员渐渐崭露头角。今天战斗在““天宫一号””、“神八”等重大发射前沿的主力军,大都是30岁以下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全国为载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科研人员队伍不下十几万,80后占据了八成以上。
袁怒安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这个80后技术员,看起来年轻羞涩,他们却有一个火辣辣的外号“天宫发电机”。“天宫一号”在太空中的使命时间为2年,这期间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电源供应,袁怒安就负责这个。这位帅哥1981年生,在上海上班,儿子才七八个月大,为了“天宫一号”,他将在酒泉出差两个半月。“等他回家,儿子肯定不认得爸爸了。”同事打趣他。
“我也是第一次乘坐专列。专列负责运送‘天宫一号’,我原以为挺牛,人家都给我们让路呢,没想到我们的绿皮车挺破旧,运送完成‘天宫’后它就退役了!而且它还要给所有的快车让路,所以走了4天4夜。”袁怒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稍带些湖南口音。
6月20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和“天宫一号”风尘仆仆,乘了4天4夜的火车专列来到东风航天城。看起来,“天宫”这位VIP乘客相当朴素,不但没有头等舱待遇,还处处谦让,好像铁路线上的“活雷锋”。
走得慢的原因,一方面保障运输安全平稳,另一方面,袁怒安们好比随身的保健医生,常常要停车检查“天宫”的身体状况。
“对太空中的‘天宫一号’来说,每24个小时就有16个昼夜。大约每昼30分钟,每夜60分钟。”袁怒安说,30分钟面对太阳的时间,就是“天宫一号”太阳能帆板发电的时候。
“天宫一号”的太阳能帆板看起来和马路上太阳能路灯的帆板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银色的,薄薄的,一格一格的,当然,它的材料相当尖端,它的位置也十分有趣——“天宫一号”在太空中有两个美丽的翅膀,帆板就附着在翅膀上,“天宫一号”始终跟着太阳转,角度保持在50-60度左右,确保有足够的日照可以发电。
帆板发电时,一部分电量直接供给“天宫一号”,一部分电量则储存在电池里,供黑夜时使用。“24小时供给电量几千瓦。”袁怒安说。
“天宫一号”选择使用镍氢电池供电,电池就放在“天宫一号”的资源舱里。“‘天宫一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源舱,全部是设备;另一部分是实验舱,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袁怒安打了个深入浅出的比方——“天宫一号”的资源舱相当于小汽车的前引擎盖下的设备部分,不同的是,在太空中没法打开它,进行检查或维修。因此袁怒安们必须做无数个试验,必须确保电池在太空中的两年不“”,不出任何一点小毛病。
“比如火箭发射时的冲击、震动、热量、真空、上百摄氏度的极端温差……等等情况我们都要反复试验。”袁怒安说。
电池一共有100多节,为了安全起见,最少也要保持八成满。“为了保证电量充足,我们必须有安全的设计。”袁怒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