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岛昭的糊涂观
藤岛昭道出自己对“难得糊涂”的理解: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有些事我们要“糊涂”,但对待自己选择好的事业,一定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一生要坚持做好一件事,特别是自己喜欢、愿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
日本学者藤岛昭平生有两大挚爱——化学和中国文化;一项独特才能——用中国文化向学生传授治学和为人的道理。
那天的聚会在藤岛昭家中举行,其间他突然指着墙上的书法匾额向江雷发问,“你明白它的含义吗?”只见匾额上写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江雷答:“就是说,人遇事要糊涂一点,不要太过精明。”
听毕,藤岛昭微笑着道出自己的理解:人一生的精力有限,面对有些事,我们要“糊涂”,但对待自己选择好的事业,一定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一生要坚持做好一件事,特别是自己喜欢、愿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
藤岛昭最重要的发现——“本多-藤岛效应”,曾遭遇长时间的质疑,用藤岛昭自己的话说,“直到现在,它在应用领域仍显得‘超前’。”
藤岛昭出生于1942年,早在1967年他在东京大学师从本多健一时,就发现了用紫外线照射二氧化钛单晶表面的水时可分解出氧气和氢气的现象。这一发现历经波折,藤岛昭一度为此兴奋不已,但当他在学会上发表这个科学成果时,并没有得到理解。“谁都不相信我,大家说电解一定是要加电的,通过电分解才叫电解,你没有电压就不能算电解。我反驳说,光也是能源,不一定要用电。但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将来光作为能源使用,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太阳能电池这种东西,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有5年时间,藤岛昭的发现一直遭到日本学界的批判,但藤岛昭依然兴奋,甚至看到绿叶他都能想到自己的研究,想到未来这一发现的应用价值,“因为这个实验原理其实就是植物光合作用在金属材料里的另一个版本啊。试想一下,如果将来利用阳光就可以大量产生清洁的氢能,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技术!”
最终,藤岛昭将论文寄给了顶尖学术刊物《自然》杂志,1972年7月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本多-藤岛效应”。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开创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在藤岛昭的学生、中科院院士刘忠范看来,藤岛昭是“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
据介绍,光电解水、光催化自清洁等多种新技术正是从藤岛昭的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外立面中就含有二氧化钛,在光线下有强氧化能力,在有水的条件下能去除污染物,是光催化自清洁技术的典型应用。
2003年藤岛昭从东京大学退休,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0年至今年3月,他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目前是东京理科大学荣誉教授、光触媒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去年他还获得了日本政府最高荣誉——文化勋章,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热门人选。
虽然已经76岁高龄,藤岛昭依然每天奔忙于自己的办公室和研究室,除了东京市区的东京理科大学外,他在千叶县还有一个研究室。退休,并未给他的科研生涯画上句号。即使在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的8年里,他依然坚持进行科研工作,现在他的研究室还有中国留学生。
在退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前,藤岛昭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去年由于年龄因素,他主动上交了自己的驾照。今年3月退任校长后,他每天坐电车上下班。从家里到他的另外一个研究室,单程就要花两个小时。他每天凌晨4点即起,晚上9点休息,做广播体操和散步就是他的休闲方式。除了读书读报外,他不看电视也不用智能手机,他说唯此才能专注于研究。
在刘忠范跟随藤岛昭学习、研究期间,藤岛昭的旺盛精力和专注研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忆说:“藤岛昭教授在学术上极其勤奋,精力极其旺盛。他当时住得很远,来实验室单程需近两个小时。而我们学生则住得很近,但每天我们到实验室时,他肯定已经先到了。我们离开时,他却常常还没走。我感觉他几乎住在实验室,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
1993年,刘忠范从日本学成归国,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的中国科研经费紧张、仪器缺乏,为了支持在中国的研究工作,藤岛昭等人赠送给了刘忠范64箱仪器设备和材料。
刘忠范回忆说:“设备太多,当时我凭一己之力是运不回来的,跟北大说明情况后,报到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帮忙联系了‘向阳红’号科学考察船,这些设备是由‘向阳红’号途经日本时拉回来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一到位,我在北大化学院的实验室立刻成为国内一流实验室。在我的实验室成立后的前10年里,这些实验设备和材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独刘忠范,藤岛昭的另一位得意门生江雷也在其回国筹建实验室时,得到了藤岛昭和东京大学另一位教授价值上千万日元的仪器。2000年12月1日,藤岛昭专程来中国看望江雷,此时江雷已在研究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藤岛昭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他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惊讶不已,并表示由衷赞赏。
“我在东京大学藤岛昭先生的实验室里,喜欢上了科研。藤岛昭教授对学生很包容,但在学术上要求非常高。他培养学生不太管细节,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在学术上,他有非常犀利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不见得直接给你出主意,但你向他汇报实验进展的时候,往往是你还没看出哪些数据有用,他就已经从浩繁冗杂的数据中找到了有价值的部分。”刘忠范说,他从藤岛昭身上学到了很多,包括爱护学生、提携学生,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不遗余力。
日前,《环球》杂志记者在藤岛昭位于东京理科大学的办公室展柜里,看到了他珍藏的一个玻璃水晶制摆件,里面刻有一首藏头诗——“藤牵桃李三千树,岛出学海一哲翁。鹤鸣年少惊天下,寿长天马正当红。”藤岛昭说这是他70岁寿辰时,他的中国们送给他的。
不久前,藤岛昭的中国还合写了一本名为《缘遇恩师藤岛昭,东渡今日佼》(简称《缘遇恩师》)的书,回忆他们和恩师结缘的往事。
藤岛昭虽然不会说汉语,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中国通”,特别是对中国古典书籍(日语版)的大量阅读,让他不断思考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和研究态度的紧密关系。他说,“日本的先人们就热衷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把中国名言铭记在心,用以理解生活、指导人生。虽然我们的社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了剧烈变化,但其本质却一直牢固存在着。以2500年前的《论语》为例,它讲述了许多哲理,即使现在阅读,也能感受到无穷新鲜的魅力。”
他和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家守屋洋等人合著了几本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与科学研究的书,包括《简易科学家语录和论语》《科学家和中国古典名言集》《写给理科生的中国古典名言集》等,书中既有文学学者对中国古典名著的解读,也有藤岛昭从科学家的角度对名言名句的思考和解读。他说中国古典名著的思想对现代的研究人员来说非常有启发意义。
藤岛昭还是一名科普作家,他的科普图书《太阳和光催化剂的故事》还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此外,他的不少专业书籍也曾在中国出版发行,包括《电化学测定方法》《光催化创造未来》等。
藤岛昭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他喜欢的中国诗句,这是中国初唐诗人王勃的诗句,也是中国留学生教给他的。他说:“我对这句诗有如下的解释——科学技术(物)的成果(华)如同隐藏在天上的宝物,等待着那些在优秀学习氛围(地灵)里的人(研究团队)来发现。如果能在这样的研究团队里学习,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每个人的能力,那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认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在于词句言简意赅,有数不胜数的名句直接说出了人生的和道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