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毛腿导弹让美如鲠在喉?一连投资数千亿美元也依然不够用了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对现代理念造成巨大的影响,至今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作为作战中一方,伊拉克军队也许唯一的亮点就是地对地导弹的攻击。伊方拥有约50部飞毛腿导弹发射车,通过不断进行机动,美军哪怕掌握了绝对制空权,派出多支特种部队,也没能将其全部摧毁,相反伊军发射的导弹却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既便许多飞毛腿导弹被爱国者防空导弹成功拦截,令后者一战成名,但是前者也一样成了明星,几乎成了常规弹道导弹的代名词,让许多中小国家意识到,弹道导弹反击为对抗强大对手的有效手段之一,引发弹道导弹技术研发的潮流。
飞毛腿导弹算不上什么高技术产品,其技术可追溯到二战期间德制V2导弹,战后苏联获取相关技术之后,继续进行完善,于上世纪50年代推出一款近程地地导弹,苏军称为:R11,北约称为:SS1,但是人们多只知道其绰号:Scud,译为中文为:飞毛腿,正式编号少有人知。所以论起来,它与中国的东风1地地导弹,属于同胞兄弟,东风1的技术也可以从V2论起来。
最早推出的飞毛腿A,1957年服役,后来又推出B与C型,人们平时常说的飞毛腿,就是在指后面两种型号。飞毛腿B导弹于1965年服役,其弹长11.164米,弹径0.880米,翼展1.81米,起飞重量5.9吨,采用惯性制导,最大射程300公里,最大速度1500米/秒,圆概率误差约300米。弹头重1吨,常规型内装860公斤,杀伤半径约150米。也可以全用化学、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交通枢纽等大型目标。
导弹采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主要型号为:MAz—543LTM,车长12米,宽2.9米,高2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小时。可以在预先测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发射,车队进入发射阵地,不计算车辆展开时间,从预测阵地、起竖、加注、检查、撤收车辆到点火发射,最顺利需要45分钟。
由于其命中误差大,到80年代时,已被更先进的型号代替,但是因制造工艺要求低,造价便宜,非常适合大量制造,保守估计,生产了8000枚以上的飞毛腿导弹,从上世纪70年始,先后向30多个国家输出,包括:阿富汗。
许多国家对这款便宜却相当便宜,又拥有较远射程的导弹非常欢迎,纷纷加以仿制,形成弹道导弹扩散的狂潮。目前这款导弹已服役超过50年,但是仍不退役。
海湾战争后,美军对反导系统大感兴趣,到今天一连投资数千亿美元也依然不够用了,还要加强,还要试验,为何飞毛腿导弹让美如鲠在喉?原因很简单,美军在战争总结中就承认:猎杀飞毛腿导弹车的任务“完全失败”,虽然爱国者导弹进行了成功的拦截,飞毛腿的屡战屡挫却被美军视为头号威胁,从事后的统计看,拦截率即不理想,成本也过高。也就是说,对于地地导弹,美军没有合适的对抗方法,这才让美军对发展反导系统着迷了,几乎满脑子就是如何反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