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回日本”诺奖热门候选人加盟中国高校日本网友急了
作为科研强国,包括外籍日本学者在内的日本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拿下了29个诺贝尔奖,全世界排名第七的同时也牢牢占据了亚洲第一的位置。可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却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局。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真锅淑郎,在诺奖感言中直言:我不想回日本;诺奖热门人选,被称为“光催化”之父的日本科学家藤岛昭更是连带着一整个团队加盟了上海理工大学。许多日本人急了,大骂他是“叛徒”,并言辞激烈地评论他没资格加入日本国籍。
作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在读博期间的藤岛昭就与导师一起发现了水的光解现象,他的研究成果在医疗、环保领域被广泛应用,甚至可以治疗疟疾等诸多疾病,对日本来说可谓是一代栋梁之材,可这位声名显赫的博士却在很早前就成为了中国外国籍院士,还培养出了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此优秀的藤岛昭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加盟中国的实验室?现如今的中日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水平又有怎样的不同?
其实日本科学家为中国工作,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不止是藤岛昭这种国宝级的科学家,在中国工作的日本科研人员还有2万人之多。在藤岛昭院士加盟上海理工大学的签约仪式报道下,除了言辞激烈的批评,还有理智的日本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
如今的日本政府十分不作为,被自己人称作”超愚昧大国日本“。政府不仅不支付研究费,科研人员们的工资也低得可怜,就连科研补助金都只是名义上的,不知何时才能下来。
与此同时,日本许多实验室的实验机器已经老化甚至坏掉无法使用,修理费用都筹措不齐,在中国运行数十台的”克莱夫电子显微镜”甚至才刚刚在东京大学配备。
为了表彰来华工作、指导,或在华有突出贡献的外国科学家,中国政府每年都会为他们颁发友谊奖,这象征了外国专家在华贡献得到的最高荣誉,而日本科学家是获此表彰最多的。
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170位日本科学家获奖;2019年31个国家的100名友谊奖获得者中,日本占了13位。
日本NHK发表过一篇文章写道,在”科技强国“的口号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急速增长,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相比之下,日本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却越来越低。
复旦大学每年提供教授职务和五点1亿日元以上的研究经费,36岁的服部素之教授就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在日本,即使是我的同事,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没有进入研究室,中国提出的条件在日本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日本新生力量和科学家也来到了中国。据统计,近十年时间里日本本土的博士升学率较1981年下降了18.7%,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在本国读博,导致企业的研究能力持续下滑,从事研发行业的日本博士在大企业中占比甚至不到5%。
2020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的日本因为自身老龄化社会的社会现状,将30%的科研经费的拨给了社会福利,安倍执政后更是将科研预算经费削减了5%,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科学家的项目无法继续,只能选择来中国寻求发展。
不只是科研经费和设备,现今中国的学术氛围也比日本更加浓厚。中国的学生十分有干劲,在这种氛围下传播知识,我感觉自己更有价值,我非常高兴。梶野敏贵教授如是说。
近几年内不少科研人员出走,其中不乏世界科学家,日本国内自然哗声一片,许多人对此感到无比痛心,却也只能呼吁政府对此事给予重视。倘若日本政客和政府继续对科学技术如此漠不关心,只怕自身人才会越来越少,日本的科研能力也会像现在这样继续下降,直至落后于国际水平。
但换个角度来说,越来越多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们来到中国,是相信中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科研水平。在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下,中国的科研技术会更迅速地发展,对中国来讲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当今世界的美国能有如此地位和科研水平,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将全世界人才为我所用的科技政策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也将会慢慢吸引全世界的高端人才,全世界的人才走向也会渐渐发生改变,只要秉持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原则,注重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中国的科技水平一定能大幅度提升,随之转化的经济效益也必将造福于民,进一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